报考指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报考指南 > 正文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发展纪实 更新于:2016-07-31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发展纪实

 

2016年7月13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校园里迎来了几位安徽客人。

  这几位客人分别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安徽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赵良庆,安徽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安徽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尓桂,安徽新华集团副总裁、安徽新华学院副董事长王孝武,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职业和成人教育处处长姚健。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院长陈玲在学院会议室进行了简短的欢迎致辞,随后嘉宾们在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和陈玲院长陪同下,先后实地调研了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综合教学楼等场所,了解学院大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生活情况。安徽省教育厅领导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博文学院在基础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为甘肃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特别是对学院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安徽合肥新华,甘肃兰州博文,两座相距千里的城市,两所看似毫无关联的学校,因为这样一次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更因为这样一群客人的到访,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院长陈玲交流谈话的不经意间一句话令在场的专家学者投以赞许的目光。

  她说:“办好一所高校,不但需要硬件作支撑,更需要文化为底蕴,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国家强盛、民族兴旺需要一代一代教育者付出艰辛的劳动,现代大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方方面面的沉淀。”

  当然,这一切源自创办者对一所大学的坚守与追求。

  因为责任所以坚持

  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或许是涟漪,或许是浪花。对于一所大学的管理者而言,“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始终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作为一所建校只有10多年的三本院校,既要面对社会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契机,也要承受同类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巨大压力。那么,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发展,明确办学思路,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学院自建校以来就深思的重大问题。

  2015年,博文学院紧密联系学院实际,以“转设”申报为契机,围绕如何加快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在明确任务、寻找差距、探索途径、解决问题上下功夫。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深入比较,进一步激发和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力量,增强了科教兴省、服务陇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建设具有一定水平和行业特色的教学型大学的目标追求。

  为进一步规范学院教学秩序,增强内涵、提高质量为核心,学院经过慎重考虑,修订完善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考务管理规定》《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学工作规程》《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并督促各系(部)认真学习,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院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原则、依据、方法进行了明确,配合各系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调研研究,为各系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与支撑。

  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已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如今,学院教师赶学比超的教学氛围已经逐渐显现,进而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仅2015年,各系教师分别在《博文科技》发表论文五篇;在10月第29期《才智》期刊上发表题为“论近代甘肃绅士的重要作用”论文一篇;在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申报立项《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在独立学院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2个课题。其实,这仅仅是学院教育动态的一个方面,随着学院改革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一幅由万余名师生共同绘制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壮丽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因为关爱所以严格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思想、行动都不愿受太多束缚,希望获得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知道,大学生今后将直接面对社会,大学纪律教育是青年学生接受学校纪律教育的最后一站。学校在纪律教育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工具,没有严格的学校纪律,必然导致学习松弛,违纪成风。

  学院坚持“务实、服务、精细、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原则,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深入研究,精心规划,以增强实效性为目标,切实开展各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好学生管理工作基础。学院严格落实学生管理干部考核制度及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具体措施为修订班主任考核办法,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从而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早操(早读)、上课迟到、班级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学生晚归、学生校外住宿、日常违纪等方面的督查,使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严抓学生日常管理绝不放松,打好优良学风建设基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上课迟到、长期旷课、晚归、在外住宿、喝酒、打架等现象,学院深入开展了“校风校纪教育月”活动。一方面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网络、横幅等多种形式,对开展“校风校纪教育月”活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校风校纪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对“校风校纪教育月”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统一规划,确保活动成效。学院统一安排人员,实行专人负责,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起学生管理副主任、班主任、学生公寓楼管员及学生处值班领导的联动机制。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每个点滴进步看起来又是何其缓慢何其艰难,然而这其中浸润的却是博文人真挚的、温暖的关爱,充满着博文人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每当陈玲院长看到这些青春的身影在校园里追逐嬉闹,她总投以欣赏的目光,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也正如她自己所说:“和孩子们在一起自己感觉很快乐、很年轻。”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情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长了,尤其学院在积极响应团中央及团省委关于“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号召下,全院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及其他各类趣味性强的体育比赛等,从多方面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因为梦想所以拼搏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02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兰州交通大学二级学院,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甘肃省首批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10多年来,学院继承兰州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博采众长,十分注重吸收省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校秉承“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校训,以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为陇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院置身于新的历史时期,深刻认识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把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铁路行业服务,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又好又快发展中,承担起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尽管铁路行业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与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与铁路行业形成了紧密联系,但学科实力仍不够强,水平仍不够高,优势与特色还不够明显,学科水平成为制约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在同质竞争中突出和强化比较优势,就要突出特色,就要根据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经济和全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学院坚持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引领,以重点学科为支撑,以公共学科为基础,结合办学基本条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建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具有交通特色的专业群。一方面着眼于学科前沿,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实现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学科优势,加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驱动学科创新。

  学院工科专业主要围绕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形成的三大专业群,并将专业建设重心放在提高层次和水平上,增强综合实力。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扩张新专业建设,积极筹备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以适应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学科建设带动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推进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学院在下功夫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并由此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实验实训改革。一是在已有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各专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生产性实训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继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学监督,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系,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实用、适合学院发展的实习基地。三是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及政府部门管理人员成为学院的特聘客座教授。通过讲课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学院自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省市的各行各业,很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业界佼佼者。“务实、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成为用人单位的普遍评价。

  如此高的赞誉和褒奖从何而来?院长陈玲说,博文学院能取得这些优异成绩,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分不开,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分不开,和母体学校兰州交通大学的鼎力相助分不开,和教职员工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学院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作者:龚正刚


Baidu
sogou